西部、北部的能源資源如何轉化為電能點亮東中部負荷中心?如何讓“靠天吃飯”的新能源更聽話?極端天氣條件下電網如何保持安全穩(wěn)定運行……2月27日,來自《經濟日報》、《科技日報》、《中國電力報》、中國能源電視臺、《國家電網報》、《亮報》等媒體的記者走進國家電網,探訪電網科技發(fā)展新成就,感受電力科技的魅力。 中國電科院科研人員在電網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開展特高壓直流送出系統(tǒng)安全穩(wěn)定特性仿真試驗。 當天,記者團先后來到位于北京的中國電科院、國家電網特高壓直流試驗基地、國網工研院,深入挖掘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在特高壓輸電、大電網仿真、可再生能源并網和電力氣象技術等方面的實踐成果,親身感受能源電力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的卓越成就,采訪記錄國家電網公司在深化改革創(chuàng)新和推動能源轉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記者團首先來到位于中國電科院的國家電網仿真中心,透過一張?zhí)馗邏航恢绷鬏旊姽こ叹€路示意圖,看到源源不斷的電能從我國西部、北部能源基地通過特高壓工程,輸送至東中部電力負荷中心。該中心是電網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和新型電力系統(tǒng)仿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組成部分,承擔著提高我國駕馭大電網安全穩(wěn)定運行能力的責任,為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電網規(guī)模最大、輸電電壓等級最高、輸電能力最強、新能源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電網復雜程度日益加劇,新型穩(wěn)定問題不斷涌現(xiàn)。”電網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負責人介紹,“創(chuàng)新電網仿真建模與分析方法、提高仿真精度和效率尤為重要,大電網仿得越準確,掌控得就越好,運行得就越穩(wěn)定?!?/p> 中國電科院科研人員在國家電網仿真中心開展高比例新能源接入電網的數?;旌戏抡嬖囼?。 在中國電科院,記者團還參觀采訪了可再生能源并網全國重點實驗室和數值天氣預報中心。可再生能源并網全國重點實驗室由新能源與儲能運行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優(yōu)化重組而成,主攻可再生能源資源模擬與發(fā)電預測、并網控制兩大研究方向,解決新能源發(fā)電成為主體電源、安全可靠替代傳統(tǒng)電源的技術瓶頸。數值天氣預報中心是可再生能源并網全國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負責電力氣象監(jiān)測、模擬和預報,開發(fā)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 “新能源功率集中預測平臺在準確性和預測時長上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實現(xiàn)了從4小時超短期到10天中期的全時間尺度預測。”新能源研究所電力氣象室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當前,我國大力發(fā)展新能源,新能源安全并網與消納是記者們關心的話題。記者團深入了解新能源并網技術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圍繞“沙戈荒”大規(guī)模新能源基地送出、極端天氣下電力保供等采訪相關技術人員。 新能源發(fā)電主動支撐技術研究團隊開展新能源寬頻振蕩分析。 中國電科院豐富的高科技產品、技術專利、國家級科技獎勵令記者團印象深刻。在這里,記者們感受到了研究人員持續(xù)追求科技創(chuàng)新的熱忱。2024年12月,中國電科院(國家高電壓計量站)順利通過了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組織的沖擊電壓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裝置現(xiàn)場考核,該標準裝置可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法定量值傳遞,確保全國范圍內沖擊電壓量值準確統(tǒng)一可靠,標志著該院掌握了沖擊電壓量值溯源技術,成功建立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填補以往沖擊電壓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裝置的空白,進一步完善我國高電壓計量標準體系。 隨后,記者團抵達位于昌平區(qū)的國家電網特高壓直流試驗基地。該基地自2009年投運以來,已發(fā)展成為全球超/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研究的前沿陣地,不僅在功能設計、設備研制、控制及試驗技術方面屢創(chuàng)世界第一,還在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與智能電網建設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了中國智慧。 從2009年首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建成到如今建成投運“22交16直”38項特高壓工程,從特高壓技術解決十幾億人口用電問題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揚帆出?!浾邎F深入了解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工程的建設歷程、特高壓輸電技術的突出優(yōu)勢。在環(huán)境與氣候試驗室、戶外試驗場、高壓試驗大廳,記者們聆聽了覆冰試驗、淋雨試驗、高海拔試驗、沖擊放電試驗、雷擊試驗等介紹,對復雜地形地貌、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特高壓輸電運行工況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在分接開關實驗室,記者們了解了國產化分接開關研制情況,以及在特高壓工程應用的最新進展。 川渝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線路工程 下午,記者團來到位于豐臺區(qū)的國網工研院。國網工研院于2024年7月成立,是國家電網公司錨定科技強國戰(zhàn)略目標,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集中優(yōu)勢科研力量開展電力行業(yè)現(xiàn)代工程技術創(chuàng)新,加強電力設施防災減災領域科技支撐能力,在整合已有科研力量的基礎上組建的電力工程專業(yè)科研機構。 記者團首先參觀了國網工研院主題展,展板全面展示了該院的組建歷程。超前啟動科研規(guī)劃明確10項重大突破、15項重點培育方向及102項關鍵技術,成功獲批重大基礎研究“任務制”、新型電力系統(tǒng)登高計劃等公司科技項目,完成院9個實驗室、34項實驗能力建設布局……一串串具體的數據、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讓記者們對國網工研院干部員工昂揚向上、拼搏奉獻的精神交口稱贊。 科研人員對可控換相換流閥開展試驗前檢查。 電網安全關系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在國網工研院災害預測預警中心,記者團圍繞電網抵御極端災害天氣、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進行了采訪。電網微地形覆冰精細化預測系統(tǒng)、山火災害監(jiān)測與預測系統(tǒng)、極端暴雨短臨預報、地震災后快速風險評估技術及系統(tǒng)……國網工研院依托共建的電網防災減災全國重點實驗室,搭建了國家級電網防災減災技術研發(fā)平臺,具有全場景抵御和處置自然災害的基礎研究和差異化設防構建能力,主要開展電力氣象災害精細化預報技術,覆冰、舞動、火災、地災、臺風等災害的發(fā)生機理、監(jiān)測預警、風險評估、主動抑制、高效防治等方面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應用。 電網防災減災全國重點實驗室技術人員在試驗場開展設備融冰試驗。 “防災所已建成國家電網公司電力氣象災害預測預警中心,可以針對覆冰、舞動、山火、暴雨、地災、雷電、臺風等災害開展多災種預測預警。針對公司經營區(qū)范圍內2485處微地形,我們建立了30米微地形覆冰災害精細化預測模型,通過電網防災減災全國重點實驗室2000萬億次/秒超算平臺,每日開展微地形區(qū)域輸電線路導線和地線覆冰厚度預測。目前歐美國家最先進的氣象預報系統(tǒng)僅為公里級。”電力設施防災減災技術研究所災害預警與應急技術研究室負責人介紹。 參觀結束后,記者團與國網工研院專業(yè)技術領域專家開展了座談交流。座談會上,國網工研院負責人介紹了工研院總體情況,工研院科技部介紹了該院整體科研創(chuàng)新情況,各領域專家對記者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通過座談交流,記者們了解到國網工研院擁有國內電力行業(yè)專業(yè)最齊全的機械力學研究機構,具備電力工程復雜條件下勘察、設計、機械化施工研發(fā)能力,成果廣泛應用于我國各級各類電網工程建設中;初步搭建了抽水蓄能工程全過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fā)、裝備研制體系,加快打造集“評審-咨詢-科研-產品”于一體的國家電網公司抽水蓄能科研排頭兵;率先在電力行業(yè)開展衛(wèi)星技術應用,在多次地震、山火等自然災害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搭建了國家級電網防災減災技術研發(fā)平臺,具有全場景抵御和處置自然災害的基礎研究和差異化設防構建能力,預警信息支撐多次災害搶修和災區(qū)恢復建設。記者們全情投入、深入探討,用手中的筆和相機不停地記錄著,紛紛感慨這些科技創(chuàng)新成績,表現(xiàn)了國家電網公司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的堅定信心。 面向未來,國家電網公司將瞄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當好能源電力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新型電力系統(tǒng)構建的主力軍,為建設科技強國、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貢獻國網力量。